青岛志愿者支教接力:深情点亮深山

发布时间:2020-10-29

翻过大山,辗转二十多小时,滔滔乌江水旁、山脊环抱的贵州省德江县桶井乡西流水希望小学,是张承香此行的目的地。这已经是她第二次来到这所两千多公里外的山区小学支教。回忆起初次走进西流水的情形,张承香依然印象深刻,“这里的山看着像把锁”。

“第一次来德江,我们一路上看到的,除了山还是山。踏进学校大门,四周也只有山。”张承香说,那是她第一次体会到被山“锁住”的迷茫,真切地感受到山里的孩子对大山之外世界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望,“当时我就想,我来对了”。

从海边城市走进山村,6年时间,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团委组建的小马支教团,先后组织11批、53名青岛青年志愿者踏上黔贵大地,走进深山里的希望小学,传递海滨青年在山区里的支教接力棒。

青岛职院小马支教团赴贵州开展志愿服务

深山锁人心

“我的班里有好几个学生常常旷课,有个孩子甚至一个多星期没来上学。”第二批来到西流水希望小学的志愿者孙采妮说,这是她刚到西流水时最发愁的事情。

因为山里通信条件不好,孙采妮时常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找孩子,去学生家里做家访,希望带孩子回来上课。

“屋外在下雨,屋里也在下雨,每个房间都黑得什么也看不清。”孙采妮说。每次去家访,除了一些孩子的居住环境让她深受触动,当地家长的很多话,也总让她备受打击。

“大部分孩子家,只有爷爷奶奶在。我问老人:这孩子为啥不去上学?孩子爷爷说:他自己不去,不去就不去吧,不去就在家干活儿,砍柴。”

孙采妮走访了很多家庭,也向当地的老师了解过。她发现,这样的情况还有不少。“但也不能让这些孩子一辈子在家里砍柴呀。”孙采妮红了眼眶,她不忍心就这样放弃。教好每个孩子,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是她来到大山里的初心。

“我还记得,当时我劝了很久。和当地的老人说话时,老人的一些土家族方言我听不太懂。但很幸运,孩子爷爷最后答应我,会看着孩子去学校的。”那是孙采妮从未有过的喜悦。

“当务之急,就是改变理念。”孙采妮在自己的支教日记中写道:“山路锁不住有理想的人,对山区学生来说,仍然存在的陈旧教育观念,困住了很多孩子。”

不止是志愿者,更是朋友

“倾听的力量,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这是一年多支教生活留给志愿者胡馨的感受。

“这里的大多数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很多时候,孩子们的心事不知道跟谁诉说,他们和城市里上学的孩子一样,有很多成长的困惑。比如:爸爸妈妈吵架了在闹离婚;收到了情书该怎么回应,等等。大多数孩子家里只有老人照看,没办法理解孩子的想法。很多时候,支教老师当起了孩子心事的倾听者。”胡馨说。

四年级的小水(化名)是她印象最深刻的学生,“这个瘦弱的孩子是个懂事到让我心疼的小姑娘”。胡馨的手机里,到现在都保存着很多小水的照片。

小水的父母离异之后,孩子爸爸一直不让她和妈妈联系。胡馨说:“她抹着眼泪,偷偷告诉我,她很想妈妈。我常常和她聊天,听她讲家里的事,让她用我的手机和妈妈视频通话。”

“如果有个朋友在远方,他们会更愿意走出大山。”胡馨说,志愿者用点滴的举动温暖每一个孩子,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带留守儿童走出内心的大山。“志愿者们是老师,更是朋友。”

点滴的爱,让留守儿童的心锁悄悄开启。那年的端午节,志愿者们收到一个学生送来的粽子。胡馨回忆,“他说,那是最好吃的肉粽子”。在粽子叶上,孩子悄悄留下一句话:“谢谢你来到我的生命中,和我做朋友——杜小康。”

支教会“上瘾”

孙采妮总是觉得遗憾:支教的日子太短,自己做的,还太少。

“那年我去的时候是冬天,但很多孩子早晨来上学时都穿着单薄的雨鞋。我问他们冷不冷,他们都说不冷。但每次在外面站队的时候,他们都会左脚搓右脚,右脚搓左脚。”孙采妮回想起这些画面,至今仍然觉得心酸。

“我知道,很多孩子都是因为家里没有钱买冬天穿的鞋,才不得已穿雨鞋的。很多孩子的手上都起了冻疮,可能是因为每年冬天都会起,孩子们都显得不在意。但我真的不忍心再看到他们一个一个肿得像小馒头一样的手。”孙采妮把这一情况反映到支教团,学校很快组织捐赠。孙采妮说:“我永远忘不了发手套那天,孩子们开心得手舞足蹈,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新手套。”据介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自发起赴黔支教团以来,连续6年坚持组织青岛各界力量,向贵州山区捐款捐物。

团德江县委书记逯玮说:“志愿者在德江赢得县乡群众的一致赞誉。他们充实了山区的师资力量,促进了当地教学质量的提高。志愿者的到来,也帮助我们引入更多的社会力量关注和支持山村教育发展。”

“都说支教会上瘾。”在志愿者的队伍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去西部,去支教,只有零次和无数次。”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