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1-02
青岛是一个文化底蕴浓厚的城市,70多座不同性质的博物馆遍布各个区、市,展示了岛城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精神的凝聚点,是城市文化的名片。
在秋叶静美、秋韵悦耳的季节,11月1日下午,青岛市博物馆组织四十多位志愿者,来到了位于四流南路的纺织谷博物馆,走进了这个集科技、工业、文化、旅游、休闲服务功能为一体的互动体验型博物馆,聆听这个城市的心跳。
这里,始于1902年,讲述着一个城市的100多年的历史、一个城市的记忆。青岛纺织谷是在原国棉五厂旧址的基础上重建的,既有年代沧桑感,又具有现代工业气息,现在已经成为最具创意基因的华秀168艺术中心。
青岛纺织谷博物馆馆长王雷亲自接待了青博志愿者学习考察团,并引领大家参观各个展厅,作了生动而全面的讲解。
王雷馆长向青博志愿者们介绍道:青岛纺织博物馆始建于2009年,2017年移地再建。新馆位于四流南路80号“纺织谷”园区。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历史悠久,工业遗存众多,是国内最具特色的纺织博物馆之一。场馆委托国内顶级团队设计,以展示工业遗存为切入点,形成“九馆十八景”的布局。纺织博物馆内设历史、纤维科技、消防、蒸汽、空调、布艺工坊等九个专题馆,从不同侧面展示纺织文化;室外串接水塔、老井、制冷站、铁路专线桥等多处工业遗址,完整展现了纺织工业生产体系。
纺织谷的正门,矗立着一座20多米高的百年水塔,它是纺织谷的标志性建筑。深秋之际,原先上面的青藤变得暗红,有一种复古的感觉。这座水塔建于1934年,钢混结构,塔底与深井相连,是当时日商上海纺织株式会社在青岛一设的“上海纺织青岛支店”最高建筑,它采用逐级提水方式为厂区提供生产生活用水,自来水贯通后,水塔逐渐停用,但建筑仍然屹立在原处,这是青岛市内仅存的历史最长的工业水塔,见证着青岛纺织工业的历史变迁。
青岛纺织工业发端于1902年,伴随着德国的殖民开发而产生,曾经是青岛发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已经有了118年的历史,比50年代初建造的798还要历史悠久。青岛纺织业被称作青岛的母亲工业,与上海、天津并称为“上青天”,鼎盛时期经济总量占青岛全部产能的75%以上。青岛纺织谷是青岛城市化进程的缩影,是青岛这座城市崛起的见证,现在老厂房又焕发出了全新的活力,成为青少年教育实践的最佳场所,荣获中国纺织“上青天”文化传播基地称号,是全国和山东省的科普教育基地。
走过一台台梳棉机、织布机、机械化流水线设备,大家零距离接触纺织机器设备,对纺织业有了直观的认识;一件件衣服、毛巾、被单,都是通过眼前的一台台机器、一位位纺织工人的双手把一根根线纱串起来,它凝聚着纺织工业和纺织工人的智慧和精湛技艺。
通过王雷馆长热情、生动、形象、内容全面的讲解,青博志愿者们充分了解到青岛纺织工业的前生与今世。对王馆长的精彩讲解,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感谢。通过参观和听讲,大家穿过厚重的历史烟云,回到了一百多年前的场景,感受那峥嵘岁月。现在,这些阅尽沧桑的老建筑、老机器,正拂去岁月尘埃,呈现出悠远从容的神韵,让往事从抽象变成具体的存在,成为百年青岛的根脉所在和对城市往事守望的坚强载体。
青岛市博物馆非常重视提高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增强志愿者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每年都会定期举办志愿者培训班,组织志愿者外出参观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十六年来,青博志愿者队伍已经成为博物馆工作中的一支生力军,得到了观众的支持与认可,架起了博物馆和市民之间的新桥梁,志愿者工作队伍薪火相传、昂扬向前,在增进与观众的互动交流、缩短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传承历史文化知识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