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2-10
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是一支自发组成的民间草根救援力量,成立于2008年11月18日,是中国社会应急力量发展浪潮当中的一朵浪花。团队现有队员181人,外围志愿者近千人。
2004年印度洋海啸及2008年汶川地震,给人类造成劫难的同时,也促进了民间救援力量的孕育成长。2008年深秋,青岛7名无线电爱好者,自发成立了“一七五军团”,将无线电技术运用到了抗灾救援中。团队历经“一七五军团”、“青岛红十字会应急通信救援志愿队”、“青岛红十字一七五应急救援志愿队”,“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青岛红十字搜救队”、“中国红十字水上救援队”等阶段,走上了专业化、规范化、专职化发展道路,现已成长为一支集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为一体的综合性公益救援团队,是政府应急救援的重要辅助力量。
团队明确“向党学军”的根基后,确立了“舍得”的团队精神,“救人修己善天下”的发展目标,“把善传播得更远更宽广”的愿景,提倡“谦虚做人低调做事”的处世原则,“保己救人,免责救人”的救援原则,“不给别人添麻烦,不给自己找麻烦”的队员最低标准,“用希望别人包容自己的心态来包容别人”的待人原则,恪守“无欲、无求、无为”的治队方略,发展一专多能的多灾种综和救援体系,积极投身于国家应急救援事业。
团队有别于国内其他社会应急力量的“队长负责制”,实施队委会负责制的民主管理制度,队长、队委会、监委会、队员代表会议相互制约,民主管理,公开透明。所有事物都要经过队委会研究、监委会监督,队员代表参与。重要事情须全体队员投票表决。团队每个月向全体队员公布财务状况,接受队员监督,让队员更多地参与队伍的管理和建设,建立更加科学民主的运行管理机制。队内设应急响应部、后勤保障部、培训部、办公室四个部门,部门负责人由队委会成员兼任。
团队制定了包括正式队员管理暂行规定、考察队员管理暂行规定、志愿者管理暂行规定、财务管理暂行规定、队员升降级考核制度等11套管理制度。团队建设方面,注重团队梯级建设,建立了志愿者、考察队员、正式队员考核递进程序,实施三级管理。根据考核项目,每周三晚上和周日全天,安排队员进行包括体能、队列、绳索、医疗、建筑物坍塌、水域、无线电、识图等科目的系列培训,提升队员的综合能力。
针对目前志愿者流动性大、不稳定的状况,团队正在稳步推进专职人员配备,让专职人员承担基础性工作及软硬件维护,以保证团队日常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志愿者提供可充分发挥能力和热情的平台。
十二年耕耘,目前团队已具备山岳、绳索、岸际、急流与洪水、山火、车辆事故处置、院前急救、公共安全潜水、建筑物坍塌等九类自然灾害救援能力。在当地政府以及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调动下,团队参与了玉树地震、雅安地震、彝良地震、鲁甸地震、尼泊尔地震、厄瓜多尔地震、北京“7.21”特大暴雨、“7.25”天水泥石流、“6.23”盐城龙卷风、寿光洪水、三标山、小珠山、大泽山等森林火灾扑救、“11.22”青岛输油管道爆炸、“6.13”胶州湾渔船失事、“4.22”即墨楼房坍塌、“5.27”青岛地铁坍塌应急处置、“8.26”城阳洪涝灾害救援及城阳周边地区的几乎所有的山地、水域救援。特别是今年疫情期间,团队作为驻在城阳的一支应急辅助力量,在全区乃至全市全省率先应战,在向党工委汇报后,年三十就开始预防性消毒工作,共为城阳区62个社区、企业及公共场所1043.4万平方米场所实施消毒,受益人群20.1万人,辅助政府践行总书记“生命至上”理念,守护我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截止2020年12月底,团队共实施国内外救援行动700余次,其中青岛本地实施救援652次,挽救生命1234人。2014年8月云南鲁甸地震,团队首次在地震灾区成建制成体系进行建筑物坍塌科学救援,实现了社会救援力量“零”的突破,并因此受到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的特别关注。
针对救援队高难度、高风险、高效应急的特点,为使志愿者的行为符合团队的规范和理念,有效实施救援行动,救援队构建了一整套管理机制和培训机制,努力提升队员的专业技术水准,在今年的应急管理部成立后的首届社会应急力量技能竞赛中,团队过关斩将,从青岛到山东到华北到全国,最终斩获建筑物坍塌类全国第二名的好成绩。
几经沉淀,目前团队拥有:国际搜救教练顾问联盟R4水域救援师资5人;应急管理部应急救援员国家职业技能培训师资5人;美国FEMA体系认证“CERT”城市社区应急响应队教官2人;美国心脏协会(AHA)急救培训导师18人;红十字救护员师资45人;国家地震局中级救援员20人;IRIA国际搜救教练顾问联盟山岳绳索救援技术师资7人;地震搜索与救援教官3人;充气式救生艇救援教官5人;海岸救生员13人;国家应急救援员57人;IRIA国际搜救教练顾问联盟EMT紧急医疗技术技师32人;公共安全救援潜水员2人;红十字救护员181人(全员)。
经常性的集训和接近实战的演练,成就了队员扎实的技术功底和顽强的战斗作风,提升了团队的凝聚力,锻造了一支思想、作风、技能都过硬的志愿救援队伍。救援的最高境界,是“无援可救”,为此,团队积极参与青岛市第一响应人及红十字救护员培训,共举办第一响应人及红十字救护员培训班260多期,培训第一响应人13000余人。同时,团队还经常组织队员走进企业、校园和社区,向民众推广普及医疗急救、地震逃生、楼宇消防、公共场所应急逃生等预防和应对灾难的常识,让民众特别是老人、儿童掌握自救互救基本技能和避险逃生手段,提升全民安全意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救援范围也从单一救援向灾难预防拓展。迄今为止,共进行安全宣讲1000多场,直接受益群体近4万人,间接受益10万人以上。团队也因此成为省市及企业学校的防震减灾科普宣教基地、山东省红十字培训基地、志愿者服务基地、企业职工应急服务站、“新课堂”校外辅导站、法律公益援助基地、2020年城阳区社会组织扶持发展项目“党建品牌 救援先锋”等。
2017年10月20日,“国际搜救教练联盟.亚洲搜救培训(青岛)基地”也在我中心落地,团队由此转向专业救援技术输出之路,推动中国社会应急力量长远发展。至2020年10月,团队师资力量到过除新疆、西藏之外所有的省市,为国家主力军及同行进行技术输出。
作为土生土长的城阳当地民间志愿者组织,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积极参与属地应急事务及防减灾知识普及及技能培训,处置了包括2013年三标山山火扑救、2016年太和山山火扑救、2016年大标山驴友坠崖救援、2017年民工铁塔讨薪救援以及近年来发生在城阳城区、山域的上百起交通事故、市民迷路被困及受伤事件。今年8月26日,8号台风“巴威”带来强降水,上午刚刚完成城阳粮库抢险任务的救援队接到应急部门通知,皂户工业园被淹,近千名员工被洪水围困,救援队立即出动20几名队员携带6艘冲锋舟转运被困人员,从下午3点至晚上10点,7个小时的时间里,把被困员工全部转移至安全地带。
受城阳区政府委托,团队还承担城阳区城市运行志愿服务任务,培养组织志愿者,在公共场所开展秩序、环境、礼仪等各方面文明引导志愿服务,示范引导公共文明行为,加强公共文明建设,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促进市民文明出行,提升城市文明形象。
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不求名利、不图回报,只希望被救助过的人一个承诺:那就是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也能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
队员们的无私付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中央、省、市新闻媒体多次对团队事迹进行报道,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使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在市民当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团队也被国家及省市多次表彰。
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团队一直步履蹒跚困难重重。作为一支社会应急力量,场地、资金、政策、理念及外部环境等因素一直困扰着团队的发展。在救援组织向专职化发展的今天,救援装备储备库面积紧缺、团队救援运维资金短缺、专业人员不足已成为团队发展的主要障碍。期待能够在政府部门引领支持下,借鉴欧美及亚洲发达国家及地区经验,以社会公益岗位或义务消防站的形式,支持我们团队发展,更好地为城阳区服务。
十二年来,团队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深入研究政府组织提出的建议要求,在独立发展、加强合作的前提下,开始稳健转型,强化公益与多方平台的对接,争取项目支持,提升造血功能,促进多方合作,开创多赢局面,于平稳中向更加健康更加成熟的方向前行,力求更广泛地为民间救援组织探索可借鉴的经验和可复制的模式。
开放包容,海纳百川,团队学习借鉴欧美、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应急力量在社会运行当中的作用,探索适合中国社会应急力量发展的特色道路,立足青岛,辐射山东,面向全国,以“平等互助,独立发展,信息共享,联合救援”十六字作为对外交流的方针,与各地救援队无界限联合,无领袖融合,无派系配合,以技术为依托,提升专业素养,共同创立专业、标准的志愿服务体系,推动在政府指导下的非联盟生命共同体社会应急力量生态圈的规范、有序发展。
万仞嵯峨飞越后,人生快意是登攀。团队将在红十字旗帜引领下,用抓铁有印、踏石留痕的态度默默耕耘、砥砺前行,始终走在技术前沿,完善安全技术体系与制度建设,安全、简单、快捷地处置急难险重任务,不做无谓的牺牲,不为政府添乱,不为社会增负,不为家庭留遗憾,在公益救援的征途上,浴火淬炼,放飞梦想,日夜兼程,奔向远方!(大众报业·半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