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8-31
在青岛市城阳区的街头、交通路口、公交候车厅,我们时常都能看到这样一批人,他们身穿红马甲手拿小红旗,他们用温暖的微笑、真诚的服务,文明引导,为需要的人提供帮助……他们就是城阳区城市运行志愿团队的志愿者们,共同组成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
城市运行志愿者团队成立于2019年,是由100名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的退休职工组建而成。为了让市民出行的道路更加畅通、安全,每周一至周五上午7:00-9:00和下午4:30-6:30的交通高峰期间,志愿者们分布在城区19个重要路口及14个公交车站,无论严寒酷暑,风雨不误坚守岗位,引导市民、游客遵守公共交通、文明排队、有序乘车。
“这个急救包是我们每天都必须戴在身上的,一旦碰到一些紧急状况我们也可以进行一个预先处理。”去年5月,在明阳路春城路一个年轻人骑电动自行车,突然滑倒在路边。在此路口值岗的志愿者李凤云和交警急忙上前,在确认没有骨折的情况下,将年轻人扶起,并用志愿者医疗急救包给青年做消毒和伤口包扎。“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会先上前轻轻拍打他,看看意识是不是清醒的······”城市运行志愿者李凤云跟记者讲解遇到这种突发事件的处理方式,她说在上岗之前,全体志愿者都接受过急救知识培训,在这种意外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给予救助。
据城阳区城市运行志愿者负责人的李延照介绍,由于交通主干道来往车辆、行人较多,车辆碰撞、行人摔倒时有发生,志愿者们掌握一些急救知识,在关键时刻是可以“救命”的。每位志愿者在上岗之前,都会进行集中培训,上岗之后平均2个月左右就集训一次来加深巩固、优化提升。
李凤云是城市运行志愿团队最早一批的招募的志愿者,生性热心肠的她,在接到招募信息后的第一时间就报名了,一做就是这么多年。“穿上这个红马甲,就没想中途要放弃,我们承担的是责任,奉献的是爱心,我觉得这并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或者是一个职业”。今年春天时候,一天李凤云在岗位周边进行下班前的正常巡视,发现一辆共享单车上放着一双崭新的鞋子,担心失主会回来找寻,李凤云连续三四天都带着它上班。李凤云的女儿也担心失主着急就主动帮妈妈搜集线索,后来通过鞋盒上的卖家信息,联系多方后终于联系到了失主。“他拿到鞋子的时候很开心,我们心里也是一样的。”多年来,李凤云始终在用实际行动,默默感染着身边的人,在她的带动下,身边的亲朋好友也积极参与到了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中。李凤云的老伴便是其中一员,今年刚退休便毫不犹豫地也加入到了志愿者团队,成为这个温馨大家庭中的一员。
“我就是看到这些志愿者能够用自己的行动,为城阳城市文明建设出一份力,我很是羡慕,所以就想加入到他们。”已经68岁的矫玉春大爷告诉记者。
矫玉春做志愿工作也有近三年的时间,但当时入队考核时,他由于年龄超龄并没有优先入队。虽然每天四个小时的工作时间看起来并不是很长,但是对于老年志愿者而言,严寒酷暑以及一些恶劣天气仍要坚持在岗对他们的身体是一种考验和挑战。后来矫玉春主动找到组织者表明自己的迫切心愿,并说明自己是退役军人有着过硬的身体素质,经考核通过才顺利加入这个城市运行志愿者的“大家庭”。
退役不褪色,文明奉献我先行。矫玉春日常工作主要是在公交车站旁做安全、文明引导,前几日,在城阳区人民广场南车站,矫玉春遇到了一位身形凌弱、走路不稳的拄拐老人,了解到老人要到马路对面坐车,矫玉春就陪着老人穿过马路,护送到了路对面车站。等公交车到站后,矫玉春又与几位志愿者一同把老人送上车,把情况告知了司机师傅,并找了一位同车乘客一路照顾着老人。“在这工作的几年里,我才发现原来自己也有这么大的能量。虽然每天都是在解决一些小事、琐事,但是只要能帮到其他人,我就很开心,所以我现在每天一想到要上岗,我的心情就非常好。”矫玉春和记者说着,笑容满溢。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温暖一座城。无论酷暑还是严寒,这些城市运行志愿者每天用忙碌的身影服务他人,在他们的不懈努力和坚守下,闯红灯、随手抛垃圾等不文明现象越来越少,文明乘车、排队前行悄然成风。他们用行动诠释“奉献、友爱、互助”的志愿服务精神,带给了这座城市无限的温暖和幸福,一个个“红马甲”让文明在这座城涌动。(来源:大众网·海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