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山街道有序组织核酸检测。 张 杨 摄
近期,青岛疫情多点散发,市北区作为本次疫情的重点防控地区,防疫任务重,压力大。面对疫情,市北区58个机关企事业单位的2100余名党员干部、2700余名医护和疾控人员、800余家“红色合伙人”、3600余名基层志愿者闻令而动,迅速集结,奔赴一线;2000余名市级机关党员干部、1320余名兄弟区市镇街干部、1000余名团市委志愿者也伸出援手,投身市北抗疫,化身“志愿红”,筑起“防疫墙”。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疫情如同一面镜子,这些奋战在一线的“志愿红”,用他们的担当作为,诠释了岛城新时代文明的实践力,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落实。
把“一线”当“练兵场”
他们冲得上、靠得住
11月3日清晨5点半,市北区人社局“一线工作组”第一梯队25名40岁以下年轻骨干干部按时到岗,全力以赴开展核酸检测点位秩序维持、现场扫码测温、信息登记、防控政策宣传等工作,整整7个半小时,他们一口水都顾不上喝。“很累,腿已经不打弯了,但是战鼓已经敲响,这里需要我们守护,再苦也决不能退缩。”正在进行核酸检测信息登记的“人社先锋”们如是说。
樊洪瑞是市北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机关第一党支部书记,在接到区委区政府防疫工作指令和局工作部署后,第一时间冲上阜新路街道一线。随着抗疫任务加重,他简单安置了家中妻儿,就住在了单位里。“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向来是一支敢打硬仗的队伍,这次下沉到一线的工作人员就有50余人,我们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疫情防控的各项任务,与辖区群众一起,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疫情阻击战歼灭战,社区是一线。“投身疫情防控,我们义不容辞”“我是党员我先上”“我年轻扛得住”……这几天,市北区58个机关单位2100余名党员干部闻令而动,60余个市直单位2000余名党员干部纷纷提交“请战书”,逆向冲锋,深入一线,与街道、社区干部群众并肩作战,当好核酸检测的“登记员”,维护秩序的“勤务员”,正向引导的“宣传员”,筑起一座座坚实的疫情防控“红色堡垒”。
市委办公厅、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协机关第一时间组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与社区群众并肩奋战、不舍昼夜;在河西街道各社区,市委宣传部的志愿服务队持续奋战在一线;在合肥路街道,市民营经济发展局的26名党员干部第一时间下沉,把封控区当成战场,舍小家为大家;在浮山新区街道,市退役军人局的75名党员干部恪尽职守、忠诚担当……不管是政策宣传、排查登记、核酸检测,还是隔离转运、社区管控、服务保障,他们都冲得上、靠得住。
为什么能迅速集结、全力投入?“通过这些年来的实践,特别是今年以来进一步探索完善,市直机关以‘双报到’‘志愿服务’为主的服务群众和街道社区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已经建立起来,所以能够做到第一时间响应。这既是机关干部的政治担当,也是聚焦作风能力提升,深入开展‘人人都是发展环境,个个都是开放形象’活动的成效。” 市委市直机关工委调研室主任张伟达说。
把“客场”当“主场”
他们不讲条件、不打折扣
11月6日下午,即墨区42名党员干部火速集结,成立支援抗疫先锋队,逆向而行奔赴市北区8个街道,投身疫情防控一线。
“我们坚决服从区委安排,发挥好作用,坚守住岗位,不清零不撤退!”接到驰援疫情防控任务后,派驻阜新路街道小分队队长王仁建坚定地说。王仁建所驻扎的南山社区是疫情高风险区,为了和病毒赛跑,他们身穿防护服,吃住在集装箱,忙得整夜不合眼。
镇江路街道位于青岛老城区,面积仅有1.25平方公里,却有4万多常住人口,疫情防控面临巨大压力。“我们队员都有防疫经验,是疫情防控的‘特种兵’。”派驻镇江路街道小分队队长张资豪在征求街道意见后,将队伍化整为零,根据每人经验特长和工作需要,将队员合理安排到核酸检测信息录入、密接人员隔离转运、“回家行动”人员调配等相应“战位”。
本轮疫情发生以来,胶州市委积极响应号召,闻令立动、尽锐出战。8日凌晨紧急选派602名机关干部、志愿者组成抗疫先锋队,分成12个小队、60个小组,定向增援市北11个街道重点抗疫一线。“我们要把‘客场’当‘主场’,不讲条件、不打折扣,全力以赴打赢此次疫情阻击战。”里岔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邹世兴在接到胶州市委组织部组建党员抗疫先锋队的命令后,第一时间统筹全镇党员干部力量,连夜组建5支10人小分队,调集大巴车、小货车,自行采购行军床、帐篷、食物和防疫物资,坚持“不给援助单位添麻烦”的原则,在抵达湖岛街道后便迅速开展各项疫情防控工作。
连日来,西海岸新区泊里镇支援干部主动承担起了敦化路街道社区转运任务,当起疫情防控的“摆渡人”。“为了能第一时间出发,我们一直身着二级防护服。”泊里镇带队薛荣涛介绍,像他一样随时保持“战时状态”的转运人还有张永峰、代凌峰、韩吉鑫、况州南。由于转运任务时效性强,凌晨接到转运通知是常态,为及时切断疫情传播链,工作人员往往都是“上夜班”,他们与时间和病毒赛跑,一次次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据悉,自本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来自即墨、胶州、莱西、西海岸新区等兄弟区市的1320余名镇街干部志愿者主动驰援市北区,他们或是95后青年党员、80后军转干部、50后退役老兵,或是家有二孩的母亲、迎接新生命的父亲……但在抗疫一线,这些披星戴月奋战的人们,都有同一个身份——抗疫志愿者,他们心中都有一个信念——疫情不退,我们不退。
把“社区”当“常驻地”
他们全力以赴、忘我奉献
凌晨4点多,在市北区辽宁路街道贮水山社区第三网格采集点上,杨希岗、沈海涛、祖云海已经忙活起来,消杀工作区域、摆放桌椅、清点物资,他们动作娴熟,配合默契。待居民陆续前来检测,他们便开始协助维持现场秩序。作为北辽贮退役军人“圆航”志愿服务队队长,杨希岗所带领的志愿服务队共有10名队员,平均年龄70岁。“退伍不褪色,老兵心不老。国家有需要,我们就冲锋上前,党一声号召,我们就义不容辞。” 78岁的杨希岗说。
上到老党员,下到青年团员,在市北区镇江路街道鑫龙源小区,一支由小区业委会负责人刘亭强牵头组成的先锋志愿服务队让人心生敬佩。鑫龙源小区共有居民210户,是无物业公司管理的开放式小区。11月5日,小区因出现阳性病例被封,居民的正常生活被突然切断,如何让小区正常运转成为66岁居民刘亭强头疼的事。当他在小区业主微信群发布“我们的小区‘病了’,急需抗疫志愿者”的招募信息后,很快有不少居民报名了。“他们有的是老党员,有的是老师,有的是医生,有的是学生,年龄最小的才17岁。我们12个人分成4组,当即就开始忙活起来。”
青岛北仲路第一小学老师张璋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上午,她和队员们一起清扫、消杀楼院,为封控楼座配送物资、清运垃圾,下午则回家准备网课。网课结束后,她又穿上防护服,为小区居民运送物资,直到6点“离岗”。“一天下来,确实很疲惫,但大家在一起互相鼓劲,又让人充满力量。”张璋说。
在内蒙古路社区防疫一线,由夏娜娜带领的数位巾帼志愿者,奋战在核酸检测服务、入户采样、电话随访等防疫岗位;在上四方社区,张妍和高原“夫妻档”忙碌在一线;在丰盛路社区,五十多岁的老党员肖国青担当起检测点位的“总管家”,提着喇叭,穿梭在核酸检测点、小区楼院……
微光如炬,汇聚星河。此次疫情防控开展以来,市北区依托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2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3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动员广大群众就近就地向所站报到,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就近就地开展线上心理疏导、核酸检测、场所消杀、秩序维护等工作。倡议发出后,共有1000余名青年志愿者、3000余名社区志愿者积极响应,他们在这场阻击战中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来源:青岛日报/观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