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助困、关爱老弱、自愿投身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行动……即墨区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1200余支专业、特需的志愿服务队活跃在即墨大街小巷。队伍中,有年过花甲的老人,有刚刚毕业的青年大学生,还有经过专业培训的蓝天救援队。众多志愿者用双手、用热心,温暖着这座千年古城,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身边人。
银发志愿者发挥余热
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人人都是主人翁。在即墨区潮海街道大华社区,有这样一支创城志愿服务团队,他们中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接近70岁。他们在社区发挥余热、各尽所能,为居民提供贴心服务。
“嫂子,你看看装修得怎么样?还有哪些地方不满意?”这几天,大华机械厂宿舍的几名老党员忙着挨家挨户走访,这里正在进行老旧小区改造。改造是好事,而要把好事办好,改造意见就要征求到每一户。王洪业和老哥几个一合计,便主动找到社区,把征求居民意见的活揽了下来。
大华社区不少楼院建于上世纪80年代,没有物业管理,过去环境状况不尽如人意。去年3月,包括王洪业在内的几名老党员自发组成老年志愿服务队,在小区里开展巡查走访、美化楼院等志愿服务,参与到环境维护、邻里纠纷调解等工作中。不大的小区,每天都能看到老人们的身影。
“自从有了志愿服务队,很多居民的主人翁意识都被带动起来,环境好了,邻里关系也融洽了。你看墙上这些书法,是葛叔的作品。”小区居民王素筠说。居民所说的“葛叔”,名叫葛成勤,今年80岁,是一名有着54年党龄的老党员。热爱书法的他把毛主席诗词等内容写在原本单调的墙面上,打造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红色小巷”。“街道办事处很支持,给我提供油漆材料,居民都说好,自己听了心里也高兴。”葛成勤说。
如今,这支老年志愿服务队已拥有银发志愿者10多名,在他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居民踊跃参与到小区治理中来,有事一声喊,大家一起干,共同营造温馨家园。
创新服务做文明“先行军”
群众“点单”,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派单”,志愿者服务团队“接单”,群众“评单”。连日来,即墨区环秀街道“同心环”志愿服务队的微信群里“热闹”不断,这是志愿者们为服务群众创新的工作模式,在扶贫帮困、关爱老人儿童、创城及防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比如说,居民希望小区环境更美,特别是没有物业的老旧小区,就可以提出诸如卫生死角等问题,我们接单后,就安排志愿者提供清扫服务。”“同心环”志愿服务队队长林琨峰说。
据了解,该志愿服务队每周至少组织开展4次活动,志愿者加入团队并参与相关活动后,可获得一枚志愿服务徽章;后期根据活动频次和群众评价,志愿者可再获得其他类别的勋章。此举吸引很多青年人投身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有的上门给孤寡老人理发、打扫卫生,有的上门为孩子辅导功课,有的把募捐来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送给需要的群众和孩子,最多一天吸引50余人参与,甚至很多群众都就地转化为志愿者。
在即墨区各个镇街,还活跃着身着“红马甲”的党员志愿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队。他们从群众身边的小事做起,聚焦一街一巷的环境卫生整治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与群众同劳动、同整治。特别是在开展“美丽庭院”创建评比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大家的参与下,已有5.6万户“美丽庭院”诞生,创建率达到39.5%。即墨正形成“人居环境整治人人参与,整治成果户户共享”的良好氛围,掀起了一场场轰轰烈烈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热潮。
“一对一”特需服务暖人心
“李玉芬家要一袋大米”“宋德珍家孩子学习的电脑显示屏坏了”“王奎先老胃病犯了,得买药”……在蓝村街道特需服务志愿者吕秋红的手机里,详细记录着她包干的12户特需人群的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