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银发餐”烹出乡村幸福味

发布时间:2025-05-15

上午十点,青岛平度市南村镇前双丘村的助老食堂门口,70岁的王学启停好电动车,熟练地排进队伍。老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屋檐下,唠着家长里短。初夏的阳光洒在他们身上,镀上一层温暖的光晕。这温馨场景的背后,是政府、社会力量与基层智慧共同编织的养老网络。随着农村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平度市通过“公益+互助”模式破解养老难题,积极探索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助老服务体系。
政府搭台、乡贤助力
撑起老人“暖心饭桌”
王学启的两个儿子常年在外务工,两年前老伴离世后,他便开始了独居生活。“以前就是馒头配咸菜,煮一锅面条能吃两天。”他感慨道,“现在顿顿都有热乎菜。”说着,他掀开手里的保温桶,热气裹挟着饭菜香瞬间飘散开来,“今天有西红柿鸡蛋汤,带回去慢慢喝。”
 
前双丘村像王学启这样的独居老人不在少数。这个1000多人的村子里,65岁以上老年人有400多位,75岁以上的就有160多人,近半数老人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孤单日子。村书记董希辉的手机里存着一张照片:改造前的村委大院墙皮剥落,空地上杂草丛生。2023年9月,这里摇身一变,成了窗明几净的助老食堂。大理石地板上,黑色带扶手的椅子整齐排列,墙上“孝亲敬老,百善孝当先”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
54岁的董希辉曾是平度跑青岛长途客运的司机。2017年,因父母年迈他回到家乡,没想到被乡亲们推选为村书记。“有天下大雨,我去给董大爷送药,看见他锅里的面条都坨成团了。”这个场景深深刺痛了他。
 
董希辉联合四位乡贤筹措16万元启动资金,在民政部门“养老服务提质行动”政策支持下,将村委旧房改造成适老化助老食堂。改造后的食堂不仅配备了防滑地砖、助老扶手等适老化设施,更采用“政府补贴+乡贤捐资+志愿服务”的多元模式运营。
 
“有了政策支持和民政帮扶,我们宁愿自己少吃点、少喝点,也想把食堂继续办下去。”董希辉坚定地说。食堂每天中午提供一荤一素加主食,75岁以上老人免费就餐。村干部和党员代表主动当起厨师,夏天在闷热的厨房里忙得汗流浃背,冬天双手冻得通红,却依然认真清洗食材。运营近两年,即便米面油价格多次上涨,食堂的饭菜标准始终没有降低。
 
“食堂南边的餐厅还没装空调,一到夏天,厨房里的师傅们在那么热的天还为大家忙前忙后,真是让人心疼。要是有爱心企业能帮帮我们,减轻村委负担就好了。”村里的董大叔满怀期待地说。
 
“志愿+助餐”
让农村养老更有“厚度”
20公里外的瓦子丘村,面对相似的养老困境,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75岁的侯晓云夫妇,每天中午都会相互搀扶着来打饭。食堂离他家不过百米,但老两口却要走上一刻钟。“孩子们在镇上打工,中午不回家,助老食堂可算是解决了我们吃饭的大难题。”侯晓云掀开饭盒,豆芽炒肉和清炒藕片的香气扑面而来,“吃不完的晚上热热,一天都不用开火,现在社会对我们老年人太好了,真心感谢政府、感谢村委。”84岁的刘希东每天雷打不动地来打饭,对这里的饭菜赞不绝口。
瓦子丘村是一个拥有3400人的大村,70岁以上老人超过300位。2023年7月,村里开办了养老服务站。这个占地面积350平方米的服务站,配备了老年人活动设施及场所、餐厅、厨房等。70岁以上的老人们只需花1元钱,就能在助老大食堂带走装满饭菜的环保饭盒,食堂日均接待200余人次。
 
为降低服务成本,食堂在服务人员不足时就在村里招募志愿者,忙碌时村工作人员也会前来帮忙;请不起专业厨师,志愿者便主动顶上。“志愿+助餐”模式不仅调动了村民的热情,也收获了老人们的广泛认可与好评。
 
“老人们都希望这个助老食堂能长期办下去。”村书记刘卫强表示,下一步,村里计划在积极争取上级补贴及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的同时,村集体再为每餐补贴2元,预计年度投入达5万元,希望能让这份温暖更有“厚度”。
 
事实上,在南村镇,助老食堂的探索并非个例。早在2022年6月,洪兰中村就率先开办助老食堂,并摸索出“市政补贴+村委托底”的模式。70岁以上老人每餐自付1元,80岁以上全免,5人志愿者团队通过“信用积分+适度补贴”维持运转,日均服务180余人次。
 
“都说养儿防老,如今得靠政府和社会搭把手。”刘卫强站在瓦子丘村食堂门口,望着排队打饭的老人感慨道。
 
夕阳西下,84岁的刘希东坐在瓦子丘村食堂门口的长椅上,膝头放着保温饭盒。当被问及最怕什么时,老人眼神中满是担忧:“可别让食堂关门啊,这儿要是没了,日子又该冷清了。”

守护舌尖上的温度
期待您的“添柴加火”
“政策保障是基础,社会参与是关键。”青岛市民政局养老处负责人刘佳表示,民政部门正全力推动各区市将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一方面,通过细化政策条款、优化助餐服务流程,让每一项养老扶持政策都能精准惠及助老食堂;另一方面,积极搭建社会力量参与平台,探索建立企业结对帮扶、志愿服务积分兑换等机制,推动企业捐赠、志愿服务、慈善资源与农村养老需求高效匹配。
针对农村助老食堂的持续运营难题,刘佳强调:“守护好老人们的‘烟火气’,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民政部门将主动担当,既做‘政策快递员’,把惠民举措及时送到基层;也当‘资源连接器’,让社会各界的爱心精准转化为老人们餐桌上的温热饭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每一位老人都曾为家庭、为社会奉献青春,如今他们步入暮年,理应被温柔以待。您的一份爱心,可能是一台空调、一袋米面、一桶食用油,或是一笔善款,都将化作照亮老人们生活的温暖光芒,让助老食堂的炉火持续燃烧,让热腾腾的饭菜继续飘香。(来源: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