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即墨区环秀街道“小院课堂”传递文明新风尚

发布时间:2025-06-06

在奔涌的时代浪潮中,文明是最温暖的精神坐标。2025年的即墨,正以实践为笔,以创新为墨,书写新时代的文明答卷。从理论宣讲的薪火传递到文明实践志愿者的暖心服务,从成风化俗的文明乡风建设到产业振兴激扬的共富脉搏,从绿水青山的生态守护到文化惠民浸润的万家灯火,无数个闪耀的文明瞬间,正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光芒。这些有温度、有创意的文明实践项目,既是城市进步的刻度,也是群众幸福生活的注脚。即日起,“文明即墨”开设“文明实践在即墨·优秀项目展播”专栏,集中展示具有创新性、代表性的优秀文明实践项目和案例,让我们共同聚焦,一起感受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与蓬勃向上的文明力量,推动文明基因融入社会治理血脉,以全民共治夯实城市高质量发展根基。
 
环秀街道“小院课堂”文明实践项目
项目内容
环秀街道遵循“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宗旨创建了“小院课堂”品牌项目,将文明实践阵地拓展至小区凉亭、文化长廊、农家小院、社区书院等群众日常聚集场所。该项目以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话语体系,开展理论宣讲、科普教育、技能培训、便民服务、文体服务等活动,把抽象的“大道理”转化为鲜活的“小故事”,使“小区楼院”“村头巷尾”成为群众汲取知识的“学习加油站”。在这里,群众的各类需求得以收集,身边的琐事也能得到妥善解决。
 
特色做法
理论宣讲冒热气
培育宣讲人才队伍。培养由文艺爱好者、巾帼标兵、青年干部、村党支部书记等组成的百姓宣讲员队伍,组建“小院课堂”宣讲小分队,开展“凉亭课堂”“板凳课堂”等特色活动,用“党言党语”讲理论、“民言民语”讲精神、“学言学语”讲思想、“方言方语”讲故事,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增强宣讲内容的趣味性。为提升宣讲的吸引力,编排小品、说唱等文艺节目,将美德信用、文明养犬、礼让斑马线、移风易俗等内容融入其中。这些节目朗朗上口、趣味十足,让群众在欢声笑语中接受教育。同时,还将优秀传统文化以生动的故事和案例形式穿插在宣讲内容里,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熏陶。探索网络化视频化宣讲。顺应时代发展,积极探索网络化视频化宣讲新模式,拍摄了如《移风易俗树新风》等微短剧,借助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实现了宣讲的“云端化”“年轻化”,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

百姓点单接地气
建立点单派单机制。本着“群众想听什么就讲什么”的原则,“小院课堂”从“我讲你听”变为“你点我讲”,建立了“点单-派单-接单”机制,根据群众需求将政策解读、社会治理、医疗保险、农业技术、新媒体创业、科学普及、“非遗”传承加入“定制菜单”,让群众爱听想听愿听。开展便民服务活动。通过“小院”文明实践心愿单让文明实践与群众的实际需求对接,将义剪、义诊、电子社保卡申领等生活便民类、健康咨询类服务以流动设摊与固定设点相结合的形式定期送到群众身边,为群众提供贴心、便捷的服务。丰富文化体育活动。将“舞台”“赛场”“读书会”搬进“小院”,把精彩纷呈的趣味游戏、棋牌竞赛、文艺表演、戏曲传唱、书画比赛、科学普及等活动送到群众家门口,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小院课堂”成为群众家门口的欢乐驿站。
小院议事解民忧
设置“小院议事会”环节。“小院课堂”特别设置了“小院议事会”环节,党员群众围坐一起畅所欲言、建言献策,这里既是党的关怀向下传递的温暖通道,也是收集民意的重要平台,成为了听民声、聚民意、纳民智、解民忧的新阵地。高效解决问题机制。对于在议事过程中收集到的问题,建立了高效务实的处理机制。简单问题现场解决,复杂问题则整合多元力量“清单式”办理。例如,“佳源都市小区邻里装修引发纠纷”“环秀景苑电动自行车充电棚选址”“中交一期小区绿化带遭到破坏”“中交C区门头房烧烤店油烟流入小区内部”等一系列问题,都在“小院课堂”的议事环节得到了圆满解决,营造了文明和谐、互帮互助的社区氛围。

取得成效
自开展以来,“小院课堂”文明实践项目已成功开展党的理论政策、文明新风、移风易俗、普法宣讲、便民服务、文体娱乐、小院议事等活动100多次,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成为了传播理论、陶冶情操、弘扬文化的重要舞台。如今,在环秀街道,爱党爱国爱家、睦邻友好、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文明新风尚日益浓厚,人民网、光明日报客户端、大众日报等多家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来源:文明即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