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市北区海伦路街道:巧手绘团结,楼道变“网红”
发布时间:2025-07-01
在市北区海伦路社区四方实验小区北区石榴园内,海伦路11号、13号楼的楼道成了“网红打卡地”。这里没有奢华装饰,却满是温暖与创意——废旧纸壳变灵动“小鱼”,非遗编织葫芦寓意团结,多彩漆扇尽显民族风情……这些由居民、志愿者与社区“合伙人”共同打造的楼道艺术作品,让老旧空间重焕生机,成为民族团结与小区共治的生动写照。
废旧材料“活”起来
民族团结“亮”出来
“这些纸壳鱼是我们和孩子用快递箱做的,涂上色一串,楼道立马活泼啦!”居民李女士指着墙上“纸壳鱼群”满是自豪。海伦路社区环境提升坚持“变废为美”,动员亲子家庭用废旧材料创作装饰品,既倡导环保,又增强居民参与感。
楼道中央的非遗编织葫芦最吸睛,由社区少数民族志愿者指导居民完成。葫芦谐音“福禄”,象征吉祥,其圆润包容的形态,成为各民族“团结共生”的完美载体。布依族志愿者阿依古丽说:“编织时教大家不同民族技法,就像彩线交织,谁也离不开谁。”
多元主体齐参与
社区治理有温度
楼道“美颜”并非易事。海伦路社区创新引入“合伙人”机制,联合方格社区发展中心提供策划支持,邀请书法学院师生题写文明标语,海伦路幼儿园孩子用稚嫩画笔描绘“我心中的家”。社区还成立“楼道美颜志愿队”,居民自主负责设计、施工和维护,从调色刷墙到艺术点缀,全程“我的楼道我做主”。
“以前觉得楼道是公家的,现在大家抢着维护,因为这是我们自己打扮的‘家’。”党员志愿者王师傅感慨道。这种“共商共建共管”模式,让社区治理从“政府单干”转向“全民合唱”,增强了居民归属感和责任感。
从“网红楼道”到“精神家园”
文化浸润凝聚人心
如今,这些楼道成为社区文化地标。年轻人拍照发圈,老年人看着也喜欢。比“颜值”更珍贵的是背后价值内核——民族共融,非遗技艺与多民族元素和谐共存,诠释“中华民族一家亲”;邻里互助,亲子合作、老少携手,打破“对门不相识”的冷漠;文明传承,环保理念与传统手工艺在创作中传承。
海伦路社区负责人表示,楼道美丽蜕变只是起点,希望借微更新激发居民对小区的认同,让团结互助共享成为小区治理基因。
一条楼道,一方天地。市北区海伦路社区用创意与温情证明:小区治理“最后一米”,可以是民族团结展示窗,更是居民幸福加油站。在这里,每件手工艺品都在“说话”,诉说着对生活的热爱、对和谐的追求,以及对“家”的共同守望。(来源:文明市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