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书院:既有书香满屋,更有社区共治
发布时间:2025-07-25
推开即墨区通济街道即发阳光城社区文化书院的大门,书架上一排排整齐的图书便映入眼帘,白色长条书桌上摆着纸巾和零食,几位老人正戴着老花镜翻阅书籍。
“以前,来社区活动室主要就是跳跳舞,如今这里已改造成‘文化书院’,变成了学习、议事的地方。”即发阳光城社区居民刘慧说。
“文化书院”是通济街道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有效尝试。实践中,该街道以文化空间改造为抓手,构建文化治理平台,同步搭建多元参与机制,实现文化服务与社区治理的深度融合,探索出“书院搭台、课堂唱戏、居民共治”的社区治理新模式。
空间再造,这里不只是书屋
“改造不只是换张桌子、添几本书,而是重新定义社区文化场所的功能定位。”即发阳光城社区主任杜茜介绍,经过一系列改造,原本单调的社区活动室,如今被划分为阅读区、议事角、亲子课堂等多个功能区,书架上的书籍定期更新。
不仅如此,该社区还与即墨区家庭教育研究会共同设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通过举办“家庭教育专业化”系列宣讲、学习班、公益活动等,为居民提供定向服务。“现在每天送完孙子,我都会来文化书院坐坐,或看看书,或参加一下活动,感觉充实多了。”刘慧笑着说。
目前,通济街道即发阳光城社区、岘山社区等“文化书院”已较成熟,并各具特色。例如,即发阳光城文化书院通过党建文化长廊、邻里共享书架等创意,文化已浸润居民的日常生活。
载体延伸,公益课堂群众“点单”
“看我给孙女拍的短视频。”岘山社区居民65岁的孙菊花兴奋地展示着手机里的内容。手指拨弄间,屏幕里跳出小女孩在公园里转着圈、欢快跳舞的画面。这是她在手机视频剪辑课堂上学到的新技能。
“通心济意”公益课堂是通济街道打造学习型社区的载体之一,课堂打破传统文化服务的单向供给模式,通过线上问卷回收群众需求407份,开设《手机视频拍摄与剪辑》《AI技术使用技巧及应用策略》等实用课程,实现“群众点单、街道接单”。截至目前,课堂参与已超1500人次。
“课堂注重整合优质资源,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通济街道党建工作办公室(宣传统战)负责人高军涛表示,街道通过联动德韵心理咨询等社会机构,吸纳专业师资加入,确保课程质量,被居民亲切称为“宝藏课堂”。
“宝藏课堂”让老中青三代几乎都能找到兴趣所在——成人课程注重实用技能,收纳课、育儿课等手把手教授居民如何更好地生活与育儿;少儿课程则涵盖国学经典、少儿书法等主题,惠及辖区2000多名儿童。
共建共享,从“旁观者”到“当家人”
“横平竖直,做人也要像写字一样端正。”周末的岘山文化书院墨香四溢,书法社老师握着孩子们的手,一笔一画地示范。“没想到我的这点特长还能发挥作用。”开张近半年的“岘山书法社”颇受欢迎,一些有书法爱好的居民纷纷报名参与教学。
隔壁读书会现场,居民们正围绕《平凡的世界》中的情节热烈讨论。岘山读书会每周会按时开展,目前正在开展的“共读一本书”专题活动吸引不少居民前往,大家围坐畅谈阅读心得,在书香中共享邻里温情。
“书院是学习场所,也是我们参与社区治理的平台之一。”社区志愿者魏兆臣表示。在文化书院,居民可以随时围绕社区环境、停车管理等议题展开讨论,形成的解决方案会被纳入社区治理规范。
书香聚人心,共治有温度。老人在笔墨书香中重拾青春,孩子在琅琅书声里种下梦想,邻里在议事茶桌间化解心结,社区在共读共治中凝聚温情……文化书院所承载的,早已超越书籍本身。(来源:青岛日报/观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