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城阳区文明实践沃土生花,绘就文化社区建设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8-13
“这里不限时间,上手简单,带孩子也能赚到买菜钱!”在城阳区夏庄街道清晖路社区硕丽工坊内,一位宝妈指尖翻飞,彩色毛线在她手中渐渐织成可爱的娃娃。这处由社区打造的手工实践阵地,正将传统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成为城阳区文明实践与文化社区建设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近日,中宣部文明实践局一行专题调研城阳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城阳区文化社区建设的创新实践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作为全省文化社区建设试点区,城阳区始终秉持“着眼于人、落脚于人”理念,以“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为导向,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特色培育,让优质文化资源扎根基层、浸润民心,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城阳路径”。
机制筑基:搭起文化建设“四梁八柱”
城阳区将机制建设作为文化社区发展的“先手棋”,构建起 “宣传部牵头、部门支持、街道统筹、社区主导”的专班运行机制。邀请专家学者、媒体记者、社区贤达等组建智囊团,深入走访调研形成《城阳区文化社区建设实施方案》及50条细则,为建设绘制清晰“路线图”。依托全国首个文明实践积分平台,搭建“需求收集—资源匹配—服务落地—反馈评价”闭环体系,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需求8.5万个。
按照“五有”标准,城阳区整合资源建成多层次文明实践阵地网络,构建“1个区级指导中心+ 5个精品示范书院+ 20个文化社区”的三级架构。例如,流亭街道东流亭社区深挖“胡峄阳传说”资源,建成“竹庐书院”并拍摄同名微短剧,让先贤精神成为文化共识;城阳街道明阳路社区引入社会力量开设分层课程,服务群众超3万人次,“一社一品”的30个文化品牌矩阵渐成规模。
创新赋能:文化惠民长出“幸福触角”
在清晖路社区,文化创新的活力格外鲜活。社区打造非遗工作室、文创展览室,开展百余场手工活动,创作文创作品万余件;升级“清晖创客”空间,扎染、浮雕画、泥塑等作品琳琅满目。针对宝妈、退休居民等群体的灵活就业需求,社区链接创客资源成立“硕丽工坊”,专业老师手把手教授钩针编织、肌理画创作,让毛线、饰品零件在指尖变成创收产品。
“在家太无聊,来这儿既能聊天又能赚钱!”一位阿姨的话道出心声。工坊里,大家围坐创作,欢声笑语间不仅多了份收入,更拉近了邻里距离。这种“专业老师+居民”模式,正是城阳文化书院建设的创新实践。目前,全区70余个社区探索开放式文化书院,创新探索文明实践夜间模式、假期模式、共享模式,区文明实践中心联合区老干部局(老年大学)、团区委等相关单位推出“星光夜校”,持续满足市民的多元化需求。各级文明实践阵地与文明单位、企事业单位、高校机构、中小学等联建共建,实现资源共用、队伍共育、活动共联、平台共享。
同时,文化“两创”在社区落地生根。通过上一堂文化润心课、做一节中医养心操、吃一餐孝老暖心饭,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进社区,不断浸润百姓民心、融入基层善治。目前,全区291个社区常态化开展“一节操”,264个社区规范化开展“一堂课”,受益群众12万人次。
惠民利民:让文化成果全民共享
城阳区始终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尺,让居民成为文化社区建设的主角。通过文明实践积分平台、问卷调查等方式问需于民,棘洪滩街道锦湖社区建立“周一书记接待日”和“户户遍访”制度,形成需求清单与任务清单,推动服务精准化。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梁建英等典型发挥示范作用,带动企事业单位、“好人工作室” 等积极参与,激发共建共享内生动力。
深入挖掘社区历史文化资源,城阳区打造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社区,合理布局城市书房、文化角、楼道文化等载体,增强居民文化认同感。“七帮”“网约”等文明实践项目精准惠民,开展非遗进社区、文明实践进大集等志愿服务活动300余次;“书香城阳”云阅读平台上线20余万册图书、3万余项视听资源,城阳街道后田社区在广场、楼道设置30余处电子阅览设备,让阅读随时随地可达。
下一步,城阳区将持续放大文明实践基础优势,立足社区文化根基,深挖特色资源,系统探索文化社区建设路径。通过培树一批文化社区特色品牌、推出一批典型案例、争创一批样板示范,全力推动优质文化“触手可及”,力争建成“推门见文化、转角遇书院”的全省文化社区样板区。(来源:半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