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李沧区三维发力,织就文化社区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5-08-13

青岛市李沧区聚力做好全省首批文化社区试点建设,通过“深耕历史、扩容阵地、赋能活动”三维发力,着力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为群众提供高品质、多元化文化教育服务,切实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用好历史资源
赓续“烟火里”的文化脉搏
李沧区浮山路街道旭东社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李沧区湘潭路街道在南岭社区南岭记忆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
李沧区振华路街道四流中路第一社区军属志愿者向未成年人讲解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舰发展历程。
李沧区兴城路街道邀请原国棉八厂老职工,参观汾阳路社区红色纺织文化记忆馆。
 
结合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工作,统筹整合旧村史资源、工业史资源、军旅史资源等,用好用活大集文化等特色文化禀赋,诠释社区文化发展的烟火记忆,让群众推窗看见历史,呼吸感受文化。
 
旧村史里话乡愁。深入挖掘辖区内大枣园牌坊、古城顶遗址、“粮仓海口”等历史文化资源,依托8个村史馆,打造“村史馆里讲村史”“童心探史”等品牌项目,实现历史文化与共同情感的双向交融。编纂《李氏族谱》《李家上流村志》等17部村史村志,留存最后的乡愁记忆。
 
工业史中铸匠心。充分凝聚辖区老铁路工人、老纺织工人等群体力量,依托青岛客运段“海之情”段史文化馆、国棉八厂、青岛啤酒二厂等阵地资源,组织开展“南来北往”主题宣讲、啤酒文化微课堂等主题活动300余场次,让老工业历史成为源源不断的精神养分。
 
军旅史中忆荣光。梳理摸排军旅故事、军旅照片、军旅纪念品等珍贵素材,依托红色纪念馆、国防教育基地等,打造“沉浸式军旅体验圈”。联合辖区部队、学校等,常态化开展“军旅研学”“国防知识竞赛”等共建活动,将军旅文化融入日常,让英雄精神薪火相传。
 
建好学习阵地
织密“家门口”的文化空间
李沧区九水街道延川路社区群众每日进行太极健身运动。
外国友人在李沧区世园街道上流佳苑社区文化大院体验二胡演奏公益课。
位于李沧区世园街道的新华书店上流佳苑社区书店。
 
集约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能人工作室、城市书房等公共文化阵地和社会场所,探索线上智慧平台、物业公司等文化社区建设新场景,让文化服务更贴心、更便捷、更高效。
 
整合阵地文化效能。结合文明实践展示带建设成果,按照东、中、西三个片区三种特色的思路,建设以延川路社区等为代表的新市民集中片区,以大枣园社区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片区,以老沧口周边片区等为代表的老产业工人片区,深入分析不同区域居民构成,量身打造特色文化服务片区,满足不同群体多样化文化需求,提升服务的吸引力与参与度。
 
延展线上文化空间。探索线上平台赋能文化发展新路径,让居民足不出户也能获取信息、参与活动、享受服务,实现社区事务与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高效触达。上流佳苑社区推动智慧电视服务平台与幸福街社区书店深度融合,居民可远程选书、线上下单、线下取书。
 
创新物业文化模式。将文化品牌建设要求融入社区物业管理,在绿城物业、润华物业所辖社区开展文化物业建设,物业管家兼任“文化联络员”,在常规物业服务中嵌入文化活动策划、社区历史宣讲、邻里文化培育等内容,切实满足社区居民精神文化需求。
 
育好活动体系
深耕“浸润式”的文化生态
李沧区楼山街道翠湖社区的吕剧骨干正在指导孩子们学习吕剧。(张鹰 摄)
李沧区浮山路街道“青年夜校”的烘焙师为学员们示范纸杯蛋糕的制作方法。(张鹰 摄)
李沧区浮山路街道“青年夜校”的书法老师在书法课上指导学员书写毛笔字。(张鹰 摄)
 
整合8个群团组织和12个部门资源向文化书院倾斜,用好用活社会资源,以覆盖全龄的多元课程、专业下沉的优质师资和悠久厚重的本土文化丰富文化书院服务体系。
 
构建多元课程体系。发挥文明实践阵地的触角功能,面向不同年龄、不同层面居民提供个性化文化课程,形成全年龄段文化服务网络。浮山路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链接团委资源,推出“青年之家·青年夜校”全民公益课程,开设舞蹈瑜伽、烘焙插花、美商提升等青年喜爱的课程50余期,覆盖1600余人次。
 
打造专业师资矩阵。大枣园社区、延川路社区、上流佳苑社区等利用青岛开放大学、李沧区老年大学等教育资源,邀请青岛市舞蹈家协会主席乔红等专业教师授课,让群众“零门槛”享受专业文化服务。
 
激活本土文化基因。发挥能人带头作用,聚集社区能工巧匠、文艺骨干、非遗传承人等,成立幸福里艺术团、红叶朗读社等400余支专业文化队伍,为辖区居民提供各类文化文艺教学,厚植邻里文化,切实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来源:李沧区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