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城阳区红岛街道宁家社区:一张两元的午餐券

发布时间:2025-09-11

一张两元的午餐券
宁家社区移风易俗工作纪实

      “大姨,今天的五花肉白菜炖豆腐特别香,我给您多盛点?”志愿者小李接过餐券,在刷卡机上“滴”地刷了一下。城阳区红岛街道宁家社区的韩大姨看着显示屏上的余额,70岁以上老人专属的6元区级补贴加上社区额外4元补贴,让她每天午餐只花2元。“够啦够啦”,她笑着摆手,“这比我自己熬粥还划算。”
 
这张小小的餐券背后,是红岛街道移风易俗的大文章。宁家社区常住2000余人,60岁以上老人占30%,“吃饭难”曾是普遍难题。社区调研时发现,老人们最盼的不是高档保健品,而是一顿热乎可口的饭菜。于是,2023年重阳节,好尚汇助老餐厅开张了——300平方米的餐厅能容纳86人,20多道家常菜荤素搭配,还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送餐上门。
“刚开始还有人担心‘天上不会掉馅饼’”,宁家社区书记宁维厚回忆,“我们就带着老人实地参观厨房,公示每分钱的补贴明细。”餐厅运营采用“政府补一点、社区贴一点、个人出一点”的模式:60-69岁老人每餐补贴3元,70岁以上补贴6元,社区再为70岁以上老人加补4元,最终实现“2元吃饱、5元吃好”。
 
变化从餐桌开始。韩大姨发现,来餐厅吃饭的老人越来越多,连平时很少出门的王大爷也坐着轮椅来了。“以前大家见面只是客气地点点头,现在在餐厅里互相帮着端菜、占座,可亲热了。”她指了指邻桌,“张婶和李姨就是在这儿学会了用智能手机,现在每天视频和孙子聊天。”
 
更深远的影响在悄然发生。社区将餐厅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合,推出“陪餐+民情”服务:志愿者陪老人吃饭时,收集他们对社区治理的建议。“上个月,老人们说餐厅电视太小,我们第二天就换了65寸的。”宁维厚翻开笔记本,“还有人提议教老人用智能家电,现在每周三都有老师来上课。”
这样的助老餐厅在红岛街道已开设3家,惠及4000余人次。从“独自啃馒头”到“集体吃热饭”,一张小小的餐券,不仅暖胃更暖心,更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美好追求在红岛街道蔚然成风。
 
红岛街道还通过多项暖心举措推进民生改善与精神文明建设。在社区打造“家风灯杆文化”、村史馆及“宁晏嘉和”主题景观,以鲜活载体传承优良家风;开设“零废弃工坊”,通过旧物改造与跨代协作倡导环保节俭;借助“凉亭课堂”“广场故事会”及老年大学课程,以身边案例引导婚俗改革、破除陈规陋习,让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活力。(来源:文明城阳)
 
宁家社区居民公约
(部分)
第四十一条 移风易俗。为树立婚育新风,促进社会文明,确立以下移风易俗条款:
(一)提倡喜事新办、厚养薄葬,婚丧嫁娶力求节俭文明;
(二)党员干部、计生协会会员要带头克服封建思想,抛弃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陋习,树立女儿也是传后人的观念;
(三)反对重男轻女行为,促进家庭和谐;
(四)提倡子女姓氏自由,子女可随父姓也可随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