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即墨区环秀街道:深耕文化社区建设,让群众生活“繁花”似锦

发布时间:2025-09-28

在青岛市即墨区环秀街道,文化建设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生动实践。去年以来,街道以文化书院建设为指引,整合盘活各类文化资源,紧紧围绕空间、内容、队伍等要素,创新打造“文化会客厅·邻里共享家”文化书院品牌,让居民共享文化建设成果,让群众文化生活“繁花”似锦。
 
空间重构
打造触手可及的文化生活圈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环秀街道,各社区的文化空间便开始焕发生机。在景岱社区书院,退休教师张老师早已摆开笔墨纸砚,准备开始今天的书法课;在墨河社区,一群银发族正在排练新编的舞蹈节目;而在墨香郡社区,孩子们叽叽喳喳地等待着VR研学活动的开始……
 
“所有能提供的条件都给我们提供了。”环秀街道滨湖社区文化书院领航人王雪莉道出了居民们的心声。每天下午,她和姐妹们都会准时来到社区书院的舞蹈室,这已成为她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来就行,收获了健康,收获了美丽,大家的精神头都提起来了。”王雪莉高兴地说。
 
环秀街道通过精准规划,构建了“15分钟文化服务圈”,让居民步行15分钟内就能到达一个文化场所。街道整合盘活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城市书房,社区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空间,并根据居民需求,创新设置了非遗工坊、科普体验馆等特色场馆。
 
值得一提的是,街道还特别注重“边角料”空间的文化赋能,打造出一个个“小而美”的文化阵地,那些曾经被忽视的楼道角落、小区闲置空地经过精心设计,变成了一个个“文化微客厅”。在滨湖社区,一条长廊被改造为“邻里文化长廊”,展示着文化书院小读者信息、书院活动照片,成为了“小院课堂”的宣讲阵地,社区宠物公厕都被设计成了一道文化景观,旁边配有文明养宠宣传画和宠物便袋取用点。
 
“之前带孩子周末总发愁去哪,现在出了家门就是文化天地。”正在文化书院看书的“90后”宝妈辛文涛说,这里已经成为她和孩子周末必到的打卡地。
 
内容创新
精准对接全龄段文化需求
环秀街道文化书院建设的精髓在于“精准”二字,为满足居民日益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街道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通过深入调研和“居民点单”机制,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文化服务。
针对青少年群体,街道推出了“科创未来”系列课程。孩子们在科普志愿者的指导下,与智能机器人热情互动。随着指令发出,机器人做出相应动作,引得孩子们连连拍手叫好。在科普馆里智能积木、编程教育机器人套装、人工智能仿生互动机器人、双人VR座椅等先进设备一应俱全,孩子们戴上VR眼镜,瞬间穿越到海底世界、历史博物馆和浩瀚太空,在虚拟世界中探索知识的奥秘。“每次活动名额都是秒杀,孩子们特别喜欢这种沉浸式学习体验。”金茂社区科普馆工作人员崔萌萌说。另外,观澜社区的“观澜启航·暑光成长营”开展“小小青铜文物修复家”非遗瓷器-冰裂纹汝窑画等课程,也广受社区青少年的欢迎。
 
“盘扣,凝结着中国千年服饰智慧,承载着传统手工艺的精妙匠心。”佳源都市社区举办“非遗手工盘扣制作”主题活动,居民们手持彩绳,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起头、盘绕、收尾”等步骤,指尖翻飞间,一根根丝绳变为一颗颗精巧的盘扣。无论是经典的琵琶扣,还是创意的蝴蝶扣,每一件作品都饱含着大家对传统文化的体悟与热爱。
 
对于中青年群体,社区书院开设了家政技能、电商直播、家庭教育、手工制作等实用课程。“作为全职妈妈,我在这里学会了手工制作和电商直播,现在还能赚些零花钱。”参加培训的李女士说。
 
对于老年人群体,书院则提供了书法绘画、戏曲声乐、健康养生等课程。在景岱社区活动室里,社区邀请养生志愿者现场教授居民手工DIY艾草中药养生锤,详细讲解中医养生知识及制作方法。居民们专注地缝制着艾草养生锤的布袋,大家拿起制作好的养生锤,互相捶捶肩膀、敲敲后背,周身的疲惫顿时减轻了不少。
 
值得一提的是,街道还关注到新兴就业群体的文化需求。针对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群体,开设了涵盖中医文化讲座、法律知识普及等课程。
 
队伍培育
从文化接受者到文化创造者
文化建设,关键在人。环秀街道通过培育文化队伍,让居民从被动的文化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文化创造者和传播者。街道建立了“文化书院领航人”机制,有一技之长的居民可以报名成为领航人,这些文化领航人各展所长,有的教书法,有的授茶艺,有的带领舞蹈队,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同时,街道还培育了70余支群众文化团队,包括曳步舞队、扇子舞队、锣鼓队、太极拳队、合唱团等。这些团队不仅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更成为了基层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
墨香郡爱艺阳光艺术团团长就是其中之一,“周三社区活动室抠细节,周六公园拉场子,雷打不动!”团长李世强嗓门洪亮带着老教师特有的节奏感。“咱这团,可不是光跳广场舞的!”李大叔把社区里藏龙卧虎的“文艺分子”都招呼到一起,拉二胡的、弹手风琴的、会唱戏的、能说快板的……文化书院成了这群银发族释放激情重拾价值的“星光大道”。说唱《小区盛开幸福花》用地道的方言和欢快的节奏唱出了社区的温馨变化;快板《夸夸咱的新社区》竹板声声道尽了邻里守望相助的暖心故事;还有合唱、舞蹈、诙谐的小品……无不都浸透着这群老人对生活的热爱。
 
如今,各个文化社团的舞台早已超越了自娱自乐的范畴。社区的纳凉晚会,他们是当仁不让的“台柱子”,给摇着蒲扇的街坊们送去阵阵清凉欢笑;社区的元旦联欢,他们是营造喜庆氛围的“主力军”……
 
共建共享
构建多元协同的文化共同体
环秀街道还积极推动社区书院与高校、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建立文化共建体系,通过举办公益文化进课堂、健康文化进社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金茂社区邀请山东大学苏海楠教授开展极地科普宣讲,苏教授以“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为主题,通过PPT和实地影像,生动讲述了南极科学考察的历程和见闻。从南极独特的地理环境到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从科考工作的艰辛到极地生活的趣事,专业的讲解深深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在滨湖社区书院《微生物小精灵,健康大魔法》课堂中,来自山东大学微生物改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学家带领同学们探索肉眼不可见的微观世界,借助精彩案例与趣味实验视频,科学家们生动阐释了微生物对人类健康“亦敌亦友”的双重角色,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街道还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引入更多优质文化资源。同时,鼓励社区居民自发组织文化活动,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居民主体”的文化建设格局。这种共建共享的模式,不仅丰富了文化资源,更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文化赋能
从文化生活到社区治理
文化建设的深入,正在悄然改变着环秀街道的社区治理模式。文化不再是孤立的“活动”,而是成为了连接居民、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重要纽带。
 
通过开展“邻里节”活动,原本陌生的邻居变得熟悉起来;通过“邻舍来了”楼长站建设,居民共同美化公共空间,增强了归属感;通过举办“居民议事会”,文化场所成为了民主协商的平台。特别令人感动的是,许多文化团队还主动参与社区治理。比如,滨湖社区湖韵悠悠舞蹈队,自编自演移风易俗情景剧《彩礼风波》,通过文艺形式宣讲移风易俗、反对天价彩礼。
 
就连融合了襦裙、书卷、湖水发饰的“文化代言人”湖小砚不仅是形象设计,更成为了连接社区居民的纽带。在居民楼道的“邻舍来了”公示栏里,湖小砚用俏皮口吻发布便民信息,就连宠物公厕旁,她也举着“共享空间需爱护”的漫画标语,让规章制度变得亲切可爱。
 
如今的环秀街道,文化种子已在社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稚龄儿童到银发长者,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天地,感受到文化的温度和力量。下一步,街道将继续培树文化社区特色品牌,推出文化社区典型案例,构建更加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逐步探索形成文化社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让文化之花在社区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彩。(来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