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4.1万名志愿者“陪”群众过节

发布时间:2022-02-09

“二奶奶,睡觉前一定再看看炉子,封好火,并打开门窗透透风,千万小心一氧化碳中毒。”2月3日晚九点,检查完最后一户使用“清洁煤”取暖户,济宁市兖州区新驿镇新一村党支部书记、实践站站长王新峰才在《工作日记》上记录“村内全天安全无事故”,并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从元旦到元宵节,兖州区中心、10个镇(街)实践所、344个村(居)实践站、143个社会组织及文艺团队实践点共安排了4.1万名志愿者‘陪’群众过节,送上了‘福到万家’‘点亮微心愿’‘爱心来敲门’‘名嘴明理’‘线上春耕’等155个志愿服务项目,群众在哪里志愿服务就延伸拓展到哪里。”兖州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明实践中心主任武云飞表示。

 

今年元旦前夕,兖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专门发出了《关于开展“佳节尚文明 志愿关爱行”系列活动的通知》,在遍布城乡的“蒲公英夜堂”里,组织志愿服务队伍,围绕基层群众特色化、个性化需求展开服务。针对“乡村振兴”,该区农业专家们坐炕头、蹲地头,向群众传授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妙方。春节前后,兖州区“倾情三农”志愿服务专家团团长孙士海已经三次到农场主马兆文的向阳花农场帮助谋划蔬菜生产了,“这棚苔菜少说也能净赚2万,这都是孙团长给出的点子。”马兆文说。

 

针对节日期间关爱“一老一小”问题,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发挥村居实践站党员志愿者模范带头作用,带领“扶贫济困”志愿服务队持续开展“爱心来敲门”志愿服务活动,为孤鳏病残老人拉窗帘、送饭喂药、情感陪护等。为让留守儿童过个快乐寒假,该区10家“雏鹰课堂”选派100多名返乡优秀大学生为孩子们辅导功课,并开展亲子阅读、开设文明礼仪课堂,引导孩子们明理尚贤。

群众不愁吃不愁穿,物质生活比较富足,但文化生活相对匮乏。针对群众对文化的需求,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系了市区两级文联专家艺人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摄影师们拍照送上了全家福;“兖曲社”编排的27个节目送到了“幸福食堂”;书法书画家的精品送到了农村大集,挂在了千家万户的厅堂上。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在哪里;群众需要什么,志愿者就服务什么。”武云飞介绍说,开展移风易俗、文明礼仪教育是兖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两节”重头戏,也是群众的热切期盼。区中心以村居实践站为依托,开展了“推动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系列志愿宣传活动,实践站“热心人”到现场、做帮办,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天价彩礼、大操办、厚葬薄养、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与卫健部门联手动员志愿者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引导市民养成戴口罩、勤洗手、使用公勺公筷等文明习惯,提倡微信、视频拜年,减少人员聚集……部门联动如同撬动文化活动活化的一个“新支点”,点燃了虎年新春。(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