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11
自被列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重点联系县以来,江西寻乌将该项工作作为“书记”工程,不断探索创新,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走前列、出经验”。对标中央要求,探索形成低成本、可操作性、可复制的“12366(即:紧扣“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一个目标,围绕“党建引领、文明实践”两相融合理念,落实“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三问制度,坚持“有平台、有队伍、有资金、有机制、有活动、有成效”六有标准,抓实“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六项重点。)”寻乌路径在寻乌大地鲜活实践,一个个实践阵地、一场场实践活动、一桩桩惠民实事,让文明新风浸润人心。
一、整合条块资源,实现三级阵地全覆盖。以党的基层阵地资源整合为抓手,以县乡村三级为单位,按照“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群众最大化”原则,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321个,实践点785个,“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社会治理”综合体73个。实现县乡村三级阵地全覆盖。以文明实践“六进(即:进机关、进学校、进医院、进社区、进企业、进景区。)”推动延伸,按照部门牵头、示范建设、稳步推进的原则,相关企事业单位因地制宜,全面提升基层各类阵地设施建设水平,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综合使用效益,探索出一条低成本可持续的建设路径。创新管理模式,推进文明实践工作信息化建设,研发了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线上管理系统,实现中心、所、站管理智能化。
二、汇聚各方力量,实现服务队伍多元化。建强管理队伍。县级成立了正科级的文明实践促进中心,配备16个编制,各乡镇配备1-2名文明实践干部,各行政村聘用1名专职文明实践员(党建宣传员),做到专人专岗、精细管理。壮大志愿队伍。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行政力量、社会组织、党员先锋和农村群众四大类志愿服务队伍体系。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志愿服务队伍1125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8.23万场次,服务时长突破230万小时。发动群众队伍。整合各村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民间组织,成立文明实践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推行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制,并根据积分数量给予物质兑换和年度表彰,激发群众参与村级事务、志愿服务的热情,实现自我管理、服务、教育。
三、聚焦首要任务,实现理论宣讲接地气。聚焦学习传播科学理论这个首要任务,建立“理响寻乌”宣讲团,组织百姓名嘴、学习强国、小小少年等10支理论宣讲队,开展“送理论下基层”宣讲活动,培育“山歌老王”“天天播报”“国旗下宣讲”“映山红”等理论宣讲品牌。各村设立“学习强国”线下学习室,开展线下集中学习和答题挑战赛等活动,采取山歌、快板、小品等“理论+文艺”形式,运用口袋书、新时代文明实践之声视频,实现多维度宣讲,提升理论传播实效性。利用屋场夜话的时间,进村入户、召开村社干部培训班、群众大会、党员大会等多种宣讲方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集中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各项惠民政策措施等,把讲理论、讲政策、讲故事结合起来,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定力、更实的举措、更优的工作,实现理论政策“零距离”宣传常态化,让新思想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志愿联户”架起联系群众“连心桥”,全力传播新思想。
四、激活红色资源,实现红色基因代代传。将红色资源、红色旧址纳入文明实践体系,在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圳下战斗旧址、罗塘谈判旧址、罗福嶂会议学习园等红色旧址建设文明实践基地,各文明实践所站根据实际设立红色广场等活动场所,做实做强基层党校等红色阵地建设,常态化开展“五红”活动,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红色基因。依托图书分馆、农家书屋等阵地,常态化开展四点半课堂、读红色经典、唱红色歌曲、讲红色故事等文明实践活动,使红色基因在潜移默化中融入群众日常生活。让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群众作用。
五、融合基层治理,实现治理有效醇民风。依托文明实践阵地设置百姓说事点,建立群众性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乡风评议、屋场会、乡村夜话、感恩奋进等活动,常态开展身边好人、新六星文明家庭、赣南新妇女等典型评选,评选出身边好人653名、新六星文明家庭832户,激发群众崇德向善,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组织开展“文化进万家”“百姓宣讲”等活动,活跃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坚持群众说事、民事直说、法官说法,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乡村振兴。各村成立了文明实践理事会,制定了村规民约,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与法治、德治、自治“三治”工作融合,进一步推进治赌、治懒、治奢、治不孝、治愚“五项治理”文明实践活动,乡村治理主体实现多元参与,“联村共治 法润乡风”等有影响力的文明实践品牌发挥巨大作用,乡村矛盾纠纷和信访量显著下降,寻乌连续14年被评为全省信访工作“三无”县。
六、对接群众需求,实现志愿活动常态化。群众有需要,服务马上到。寻乌组建志愿者服务联盟,科学安排志愿者联盟进万家全年活动安排,开展全人群、全时段、全方位服务;采取“线上预约、线下服务”模式,由“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推进志愿服务常态长效。同时,围绕党史学习教育、防疫抗疫、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和“我们的节日”等方面内容,积极开展“送党史理论下基层”“防疫同行 幸福过年”“美丽寻乌 我是行动者”“亲情连线 温情无限”等志愿服务活动,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组织举办全县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和全县党建宣传员讲解大赛,组织开展“做雷锋精神种子,传时代文明新风”志愿活动月活动,大张旗鼓表彰道德模范、最美婆媳、身边好人,大力开展道德典型选树,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用事实告诉群众榜样就在身边。
七、打造品牌项目,实现文明实践有力量。培育品牌志愿服务队伍和服务项目,提高工作活跃度,融合寻乌红土风、客家韵、东江源、橘乡情品牌特色,把弘扬寻乌的红色品牌、客家品牌、生态品牌、柑橘品牌纳入文明实践体系,不断提升寻乌文明实践项目的影响力,2022年5月,“静待花开 守护明天”女童保护志愿服务项目和城市社区管委会学习社区分别获得2021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最美志愿服务社区荣誉称号。发挥全县各村镇优势,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经常性组织优秀电影展播、文艺汇演、广场舞比赛、技能培训等活动,充分利用重要传统节日、重大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主题活动,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开展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深入移风易俗,助推寻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高质量发展。(来源:江西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