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一)有场所:依托综合性文体活动中心、公共文化场馆、综治管理中心、融媒体中心等建设固定场所,具备指挥中枢、教育培训、文明体验、成果展示等功能。
1.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办公室。
2.有规范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项目计划、队伍名册、活动台账等内容。
3.设有不少于3处功能室,具备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活动、体育健身、科学普及等功能。
4.建立志愿服务组织孵化基地(促进中心),有配套制度、工作流程、活动项目。
5.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窗口单位设置有人员、有项目、有管理、有工具、有文明实践显著标识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站(点)。显著位置公开志愿服务电话、二维码等联系方式。构建点多面广、功能完备、便民利民的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
6.建立区(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通的文明实践工作群。
7.显著位置设立带有文明实践LOGO的醒目公益性标识,利用公益广告、景观小品、宣传栏等载体,打造主题鲜明、功能协调、环境优美的文明实践阵地,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不少于2处。
8.显著位置有专设或共享的卫生健康、传染病防控、应急救护知识宣传栏。
9.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建设文明实践基地;发挥机关、企业、学校、医院等有关单位优势,建设各具功能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
10.区(市)设有文明实践公园、广场。
11.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网络平台,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工作进行流程化管理和信息化支持,具备组织体系、阵地资源、点单派单、活动展示等功能。
12.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和“学习强国”平台联通融通机制,促进线上线下阵地资源、服务资源、项目资源的精准调配和宣传报道、舆论引导、实践活动的互促共进。
(二)有队伍
1.设有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服务)中心,至少有5名专职工作人员。
2.组建区(市)志愿服务总队,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队长。
3.组建区(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协会)。
4.建立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社科普及惠民、助学支教、医疗健身、科学普及、法律服务、卫生环保、扶难解困、文明倡导、心理关爱、应急救援、便民服务、敬老爱老、关爱未成年人、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移风易俗等17支来源广泛的志愿服务队。每支队伍每年活动不少于12次。
5.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参与率达到80%以上,每人每年从事志愿服务时间不低于20小时。
6.区(市)注册志愿者人数占本地常驻人口比例的15%以上,有志愿服务时间记录的志愿者人数占注册志愿者总人数的比例大于50%。
7.用好各类线上线下培训阵地,每年举办不少于2次的集中专业培训。每年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交流、成果展示、项目大赛等活动,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
8.探索推行文明实践积分制管理,设立积分银行、信用超市、公益基金等办法,显著位置公示积分管理和兑换办法。
9.制定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激励嘉许制度,开展表彰嘉奖、宣传推广优秀志愿者、志愿服务工作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项目等。
(三)有活动
1.制定年度、月度活动计划,明显位置公示本月或下月的文明实践活动时间安排。
2.开展宣传宣讲党的理论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持续深化移风易俗、丰富群众文化供给、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志愿服务关爱行动等文明实践活动,显著位置有日常活动图片公开展示。
3.以文明实践中心名义开展集中性文明实践活动不少于12次,其中理论政策宣讲活动进社区不少于4次、进农村不少于2次。
4.文明实践中心常态开放,明显位置公示开放时间、管理员及联系电话。设立固定的文明实践活动日。
5.建立由党员干部、专家学者、“百姓名嘴”等为骨干的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伍,成立志愿服务宣讲团,常态化开展宣讲活动。
6.开展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选树活动,综合运用公益广告、事迹展览、基层巡讲等方式,开展学习宣传活动。
7.开展“反对浪费,文明办事”移风易俗专项行动。每年举办移风易俗培训不少于2次。
8.建立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推行文明婚丧新礼仪。推进新时代结婚礼堂建设,区(市)每年至少举办1场集体婚礼。
9.制定出台倡树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工作方案,每年组织召开工作推进会、现场会不少于2次,每年组织开展美德健康生活培训不少于2次。组建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宣讲团和志愿服务队伍,开设美德健康生活方式讲堂。策划开展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系列主题宣传,创作刊播多种形式的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公益广告。在乡村、学校、社区、机关、企业等领域推出一批示范点。
10.制定出台深化“五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实施方案,利用学雷锋纪念日、国际儿童节、重阳节、国际志愿者日、元旦春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泛组织开展“五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深入开展“情暖夕阳红”“阳光成长”“手牵手圆梦行动”“暖心•同行”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
(四)有项目
1.有“点单—派单—接单—评单—奖单”的“五单”运行流程管理。
2.整合各方资源制定发布服务项目,面向社会吸收招募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
3.建立项目效果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回访等方式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完善项目内容、改进实施方法。
4.建立志愿服务活动时长记录机制。
5.建立项目库,经过广泛征集、筛选整理、专家评审、指导提升等环节,精选优质项目纳入项目库。
6.建立健全长效管理评估机制,通过志愿服务网上平台对项目公示,做好项目推进的跟踪、指导、评价。
7.对入库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优先推荐、机构体验和公益福利等支持,帮助志愿服务组织提高组织运营能力、提升项目质效水平。
8.项目管理运作规范,实施三年以上、有市级及以上媒体宣传、有经验总结、有影响力、常态化开展活动的品牌项目数量不少于10个。
(五)有机制
1.区(市)党委承担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主体责任,常委会每年研究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不少于2次,制定出台工作方案。
2.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担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负责统筹中心建设和工作开展,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身份每年向省委宣传部提交履职报告。
3.制定文明实践重点工作项目清单和区(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党组织书记重点任务清单。
4.区(市)党委宣传部部长履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主任职责,及时向中心主任报告工作,统筹协调相关部门
,定期部署指导督查推进工作。
5.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服务)中心承担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要工作,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培训指导、管理保障等职责。
6.市委宣传部派员列席区(市)文明实践中心主任办公会、专项工作会。
7.每年组织召开工作推进会、现场会不少于2次。
8.每年区(市)文明实践中心向市委宣传部报告工作2次。
9.制定区(市)资源统筹整合方案,推进资源力量“五聚”,整合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康促进与体育服务等“五个平台”。
10.制定文明实践中心工作制度,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挂点帮包制度、工作通报和约谈机制。
11.制定结对共建方案,组织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校园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结对共建活动。
12.完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注册登记、培训管理、褒奖激励、物质保障、技术支持等规章制度。
13.建立健全资金保障机制,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规范使用中央补助资金、省市下拨专项资金。引导社会力量通过设立基金、企业赞助、社会募捐等形式,带动各方积极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
14.制定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评估验收标准,每季度开展自评和对所、站验收工作。
15.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纳入镇(街道)、相关部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和专项巡视巡察,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标准,引导镇(街道)、相关部门富有成效地开展文明实践活动。
16.群众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知晓率、参与率、满意度均不低于90%。
二、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一)有场所:依托镇(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等建设固定场所,发挥区域统筹、服务保障、上下联通等功能。
1.鼓励支持道德模范、身边好人、非遗传承人、优秀志愿者和团队等建立特色工作室。
2.规范设置有人员、有项目、有管理、有工具、有文明实践显著标识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站(点)。显著位置公开志愿服务电话、二维码等联系方式。设有点多面广、功能完备、便民利民的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
3.设有不少于3处功能室,具备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活动、体育健身、科学普及等功能。
4.有规范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队伍名册、活动台账等内容。
5.镇(街道)设有文明实践公园、广场。
6.显著位置设立带有文明实践LOGO的醒目公益性标识,利用公益广告、景观小品、宣传栏等载体,打造主题鲜明、功能协调、环境优美的文明实践阵地,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不少于2处。
7.显著位置有专设或共享的卫生健康、传染病防控、应急救护知识宣传栏。
8.搭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网上平台或依托区(市)文明实践平台,具备点单派单、活动展示等功能。
(二)有队伍
1.配备专管员至少2名,明确专管员职责任务。
2.组建5支以上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每支队伍每年活动不少于12次。
3.用好各类线上、线下培训阵地,开展志愿服务组织培训。
4.探索推行文明实践积分制管理,设有爱心超市、道德银行、信用超市等积分兑换场所。
(三)有活动
1.制定年度、月度活动计划,明显位置公示本月或下月的文明实践活动时间安排。
2.开展宣传宣讲党的理论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持续深化移风易俗、丰富群众文化供给、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志愿服务关爱行动等文明实践活动,明显位置有日常活动图片公开展示。
3.坚持集中和日常相结合,开展集中性文明实践活动不少于12次,日常活动每周至少两次,每月至少一次理论宣讲或党史学习。有日常活动台账。
4.文明实践所常态开放,明显位置公示开放时间、管理员及联系电话。设立固定的文明实践活动日。
5.开展最美人物、身边好人、好媳妇、好婆婆、好邻居、新时代好少年等选树活动,综合运用公益广告、事迹展览、巡讲等方式开展学习宣传活动。
6.推进新时代结婚礼堂建设,建立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推行文明婚丧新礼仪。
7.开展美德健康生活讲堂,组建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志愿服务队伍,有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宣传和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公益广告。
8.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文明实践活动,广泛开展“五为”志愿服务。
(四)有项目
1.有“点单—派单—接单—评单—奖单”的“五单”运行流程管理,搜集群众需求的清单,根据群众需求,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和志愿组织。
2.建立志愿服务活动时长记录机制。
3.项目管理运作规范,实施三年以上,在区(市)级及以上媒体有宣传、有经验总结、有影响力、常态化开展活动的品牌项目数量不少于3个。
(五)有机制
1.镇(街道)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所长。
2.制定文明实践重点工作项目清单和镇 (街道)党委书记重点任务清单。
3.建立资源整合机制,整合所辖范围内资源,组织协调和统筹调度各文明实践站力量,发挥优势、凝聚合力广泛开展活动。
4.每年向区(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报告工作不少于2次。
5.制定文明实践所工作制度、业务培训制度、督导检查制度、工作汇报制度等。
6.完善文明实践志愿者和志愿组织招募管理、业务培训、褒奖激励等制度。
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一)有场所:以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整合各类资源建设固定场所。
1.设有文明实践主题公园、广场。
2.以党员、“五老”、身边好人、热心群众等家庭或在聚集人气地方打造成为文明实践家庭站、特色站、驿站等活动场所。
3.显著位置规范设置有人员、有项目、有管理、有工具、有文明实践显著标识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站(点),显著位置公开志愿服务电话、二维码等联系方式。设有点多面广、功能完备、便民利民的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
4.建立党员、群众、家乡在外人员文明实践联络群。
5.设有不少于3处功能室,具备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活动、体育健身、科学普及、家庭教育、未成年人活动等功能。
6.有规范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队伍名册、活动台账等内容。
7.显著位置设立带有文明实践LOGO的醒目公益性标识,利用公益广告、景观小品、宣传栏等载体,打造主题鲜明、功能协调、环境优美的文明实践阵地,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不少于2处。
8.显著位置设有醒目的专设或共享卫生健康、传染病防控、应急救护知识宣传栏。
(二)有队伍
1.配备专管员至少1名,明确专管员职责任务。
2.建立3支以上群众身边不走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常态化了解群众需求,及时提供关爱帮扶活动。
3.用好各类线上、线下培训阵地,根据需要开展志愿者培训。
4.探索推行文明实践积分制管理,设有爱心超市、道德银行、信用超市等积分兑换场所。
(三)有活动
1.制定年度、月度活动计划,明显位置公示本月或下月的文明实践活动时间安排。
2.开展宣传宣讲党的理论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持续深化移风易俗、丰富群众文化供给、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志愿服务关爱行动等文明实践活动,显著位置有日常活动图片公开展示。
3.坚持集中和日常相结合,每年开展集中性文明实践活动不少于12次,其中理论宣讲活动社区不少于4次、农村不少于2次。日常活动每周至少2次,每月至少1次理论宣讲或党史学习,有日常活动台账。
4.文明实践站常态开放,明显位置公示开放时间、管理员及联系电话。设立固定的文明实践活动日。
5.开展最美人物、身边好人、好媳妇、好婆婆、好邻居、新时代好少年等选树活动,综合运用公益广告、事迹展览、巡讲等方式开展学习宣传活动。
6. 推进新时代结婚礼堂建设,建立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推行文明婚丧新礼仪。
7.发挥村(居)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作用,支持鼓励制定文明节俭标准,纳入村规民约。
8.开展美德健康生活讲堂,组建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志愿服务队伍,有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宣传和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公益广告。
9.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文明实践活动,广泛开展“五为”志愿服务。
10.倡导互助式志愿服务,建立小区、楼宇、单元邻里互助队、村民互助会,常态化举办邻居节、邻里守望互助等活动。
(四)有项目
1.有“点单—派单—接单—评单—奖单”的“五单”运行流程管理,搜集上报群众需求清单,根据群众需求,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和志愿组织。
2.建立志愿服务活动时长记录机制。
3.项目管理运作规范,实施两年以上、有宣传、有经验总结、有影响力、常态化开展活动的品牌项目数量不少于1个。
(五)有机制
1.行政村(社区)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
2.制定文明实践重点工作项目清单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重点任务清单。
3.村(社区)文明实践站每年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报告工作不少于2次。
4.制定文明实践站工作管理制度,有家庭教育、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管理制度。
5.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招募、管理、激励等相关制度。
6.建立群众最关切、最直接现实问题的工作清单,有为群众解决现实问题的工作台账。